对晚开夜合花赠皇甫郎中

移晚校一月,花迟过半年。红开杪秋日,翠合欲昏天。
白露滴未死,凉风吹更鲜。后时谁肯顾,唯我与君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叫夜合花的植物,它开花很晚,错过了正常花期,但依然顽强绽放。诗人通过这种花,表达了对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的赞赏。

前四句说夜合花比普通花晚开一个月,几乎错过整个花季。它在深秋时节才开出红花,傍晚时翠绿的叶子会闭合。这里用"红开杪秋日"的鲜艳色彩和"翠合欲昏天"的动态画面,突显了夜合花特立独行的美。

五六句更生动:夜合花顶着寒凉的白露依然挺立,凉风反而让它的颜色更鲜艳。这里用"未死""更鲜"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顽强。

最后两句是诗眼:错过花期的夜合花无人欣赏,只有我和你能懂它的珍贵。诗人借花喻人,暗示世上很多美好的事物因为不合时宜而被忽视,但总有知音能欣赏这种独特的美。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虽晚不馁"的精神——不必迎合大众的节奏,坚持自己的生命节奏,终会遇到懂得欣赏的人。这种对"不合时宜之美"的珍视,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尤其值得品味。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