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阮阅《郴江百咏》中的一首,主题是借古讽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官员政绩,表达对清廉有为官员的赞美和对后继无人的感慨。
前两句"东京吏治孰称循,范晔才书十二人"说的是东汉(东京指洛阳,代指东汉)时期,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里只记载了十二位政绩突出的官员。这里用"才书十二人"暗示真正的好官很少。
后两句"前日桂阳三太守,许谁来此继芳尘"转到当下:之前桂阳(今湖南郴州一带)曾有三位贤能的太守(地方官),但现在谁能继承他们的好传统呢?"芳尘"指前人留下的美好风范。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用历史对比现实,暗示好官难得 2. "三太守"可能是虚指,强调曾经有过好官 3. 最后一句的反问充满无奈,暗讽当时官场后继无人 4. 语言平实但意味深长,像在说"以前还有几个好官,现在连这样的都找不到了"
这种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不是在单纯怀古,而是借古人的镜子照出现实的问题,表达对吏治清明的期待。
阮阅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