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望春寂。
芳草长堤伫立。
清明近花事几番,欲挽东风问消息。
年时旧蜡屐。
消得。
吟边最忆。
斜阳外颦柳怨烟,千百垂丝误莺织。
闲愁付渔笛。
奈碧落玄都,重到萧瑟,笙歌水绘成陈迹。
凭月冷芳阁,藓侵瑶槛,青衫茸帽梦里客,倦何逊吟笔。
香国。
恣游历。
看暖蝶晴蜂,飞近窗槅。
啼鹃也解春须惜,劝莫放琼斝,暂停金勒。
归来扶醉,罨画里,淡暮色。
芳草长堤伫立。
清明近花事几番,欲挽东风问消息。
年时旧蜡屐。
消得。
吟边最忆。
斜阳外颦柳怨烟,千百垂丝误莺织。
闲愁付渔笛。
奈碧落玄都,重到萧瑟,笙歌水绘成陈迹。
凭月冷芳阁,藓侵瑶槛,青衫茸帽梦里客,倦何逊吟笔。
香国。
恣游历。
看暖蝶晴蜂,飞近窗槅。
啼鹃也解春须惜,劝莫放琼斝,暂停金勒。
归来扶醉,罨画里,淡暮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兰陵王》是一首充满春日愁绪的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往事如烟的感慨。
上片(第一段)以"望春寂"开篇,奠定了全词略带忧伤的基调。作者站在长满芳草的堤岸上,看着清明时节的繁花,想问问东风春天还能停留多久。"旧蜡屐"暗示曾经的美好时光,如今只能在回忆中追寻。夕阳下的垂柳像在皱眉埋怨,千百条柳丝仿佛织成了一张网,困住了黄莺的歌声。这些景物描写都暗含着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中片(第二段)将愁绪寄托在渔笛声中,但即便到了天上仙境(碧落玄都),也只剩萧条冷落。往日的笙歌曼舞已成过眼云烟,月光冷冷地照着楼阁,苔藓爬上了精美的栏杆。穿着青衫、戴着茸帽的梦中人,像极了疲惫的诗人何逊,再也提不起写诗的兴致。这里用一系列冷色调的意象,强化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下片(第三段)笔锋一转,描写春日生机。在花香四溢的世界里,蝴蝶蜜蜂围着窗棂飞舞,杜鹃鸟也懂得珍惜春光,劝人不要贪杯,停下马匹好好欣赏。最后醉醺醺地归来,在朦胧的暮色中,仿佛置身画中。这段看似写乐景,实则用热闹反衬孤寂,更显"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惆怅。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用美丽的春景反衬内心的寂寞。就像我们看着朋友圈里别人晒的幸福生活,反而更觉自己孤单。作者越是用心描写蝴蝶、蜜蜂、杜鹃的热闹,越让人感受到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那些劝人"暂停金勒"的话语,更像是自我安慰:春光虽好,终将逝去,不如及时行乐。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愁绪更加绵长。就像现代人拍下绚烂的烟花,配文却是"再美也要消散",照片越美,文字越显伤感。词中精致的意象组合(如"颦柳怨烟"把柳条比作皱眉的美人),也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感,这是古典诗词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