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 题管夫人画大士像

鸥去亭荒,雁来江冷,画笔犹留千古。
写竹光阴,散花身世,愁根忏除能否。
待稽首慈云里。
东风谩飞絮。
忍回数。
换沧桑、梦尘残劫,何况是、春水影中儿女。
一曲念家山,悔当时、生向东土。
玉镜非台,问莲花、庄在何处。
愿心经持诵,修到雪衣鹦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借一幅观音画像,道出了人生无常与超脱的深刻思考。

上阕从画作背景切入:曾经鸥鸟栖息的亭台已荒废,大雁飞过的江水透着寒意,但管夫人的画笔却让观音形象永存。画家在画竹修行的岁月里,试图用艺术来消除人生烦恼("散花身世"指观音普度众生的典故),但真能斩断愁根吗?面对慈祥的观音("慈云"代指),东风却无情地吹着柳絮,暗示着时光流逝的残酷。

下阕转入更深层的感悟:人世沧桑如同梦幻泡影("梦尘残劫"),更何况是红尘中的痴男怨女。当听到思乡曲调时,后悔当初投生人间("生向东土"指从西方极乐来到东方红尘)。最后以禅意作结:真正的觉悟不在于外在形式("玉镜非台"化用"菩提本无树"的禅语),持诵心经修行,向往能像通灵的白鹦鹉("雪衣鹦鹉"典出佛经)那样获得大智慧。

全词通过"画作-人生-佛法"三层递进,用艺术永恒对比人世无常,最终指向精神超脱。语言上巧妙运用观音画像、散花天女、雪衣鹦鹉等佛教意象,将沧桑感与禅意自然融合,展现出对红尘的深刻洞察与超越渴望。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