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

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从云涨迥,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何处,蟾蜍食渐残。棹翻银浪急,林映白虹攒。
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在君山赏月的绝美画面,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开篇的壮阔景象 前四句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月光像铺开的碧蓝绸缎,朦胧中月亮如白玉盘缓缓升起。雨神(雨师)和河神(川后)联手打扫天地——雨后天空澄净,湖面波澜不惊,为赏月创造了完美条件。

2. 月光的神奇力量 接着用夸张手法写月光之强:它的气息能让繁星"熄灭"(其实是月光太亮盖过了星星),光芒让八方都透着寒意。这里把无形的月光写得像有温度的实体,突出中秋月的明亮清冷。

3. 动态的月夜奇观 中间六句充满动感:月亮从云层破出,像飞越涨潮的云海;萤火虫(熠耀)不知飞往何处,月中的蟾蜍(传说月亮有蟾蜍)正慢慢"吃掉"月亮(描写月食或月相变化)。湖面银浪翻涌,树林映出白虹般的光束,月光把银河与晨光连成一片,树梢都披着冰凉的清辉。

4. 震撼的收尾 最后两句最妙:夜深人静时,月亮高悬不动,却让天下人同时抬头仰望。既写实(中秋赏月习俗),又暗含哲理——月亮是永恒的自然之美,能跨越时空连接所有人的情感。

全诗亮点 - 通篇不用一个"月"字,却句句写月 - 把神话(雨师、蟾蜍)、自然(云、浪)和人类活动(划船、赏月)完美融合 - 最后两句把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传递中秋"千里共婵娟"的文化共鸣

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部中秋月光纪录片,既有宏观的天地之美,又有细腻的光影变化,还能让人感受到古人面对自然时那份纯粹的惊叹与浪漫。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