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异乡过七夕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
首联"他乡七夕今年好,放眼能穷万里天"直接点明主题:今年在异乡的七夕格外美好,因为可以尽情眺望辽阔的天空。这里既有对节日氛围的享受,也暗含游子思乡的情怀。
颔联"白露自零官烛外,银河直下海云边"用两个绝美的画面描绘七夕夜景:官衙烛火外的白露晶莹剔透,银河仿佛从云端直泻入海。诗人将天上人间的景致巧妙融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颈联"拂竿不见珊瑚树,登俎真成玳瑁筵"转入神话想象:七夕本应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珊瑚树),却只见到丰盛的宴席(玳瑁筵)。这里既有对神话传说的怀念,也透露出些许现实的失落感。
尾联"闻道弓衣有人织,兴酣写与布头笺"最是动人:听说有人在织弓衣(暗指织女),诗人兴致高涨,把这份感动写在信笺上。这里既呼应七夕"乞巧"的传统,又表达了想把此刻心情与人分享的愿望。
全诗以七夕为背景,将现实与神话、眼前景与心中情完美结合。诗人用"白露""银河""珊瑚""玳瑁"等意象,既写出了七夕的浪漫神秘,又通过"他乡""不见"等词隐隐透露出羁旅之思。最难得的是,在传统节日题材中写出了新鲜感,让读者仿佛跟着诗人一起,在异乡的夜空下经历了一场既真实又梦幻的七夕之夜。
汪楫
(1626—1689)江南休宁人,居扬州,字舟次,号悔斋。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检讨。曾充册封琉球正使。旋为河南府知府,官至福建布政使。早负诗名,与汪懋麟并称“二汪”。有《悔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