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阁学袁尚书帅蜀分得云字韵

秋郊时出祖,秋尽不余分。
西湖贮秋色,护日浮轻云。
煌煌元戎乘,行旃驻河濆。
璧水官僚多,飞盖凝祥氛。
坐间皆诗流,觞咏更纷纭。
司成风骚将,诗坛推冠军。
分韵召众作,号令听鼓鼖。
古诗重送别,今当超前闻。
伟哉益州牧,学奥穷曲坟。
知略辏上前,一洗凡马群。
久着侍臣冠,献纳趋朝昕。
全蜀谋帅重,临遣上意勤。
惟先抚摩术,可策恢复勋。
大讎竟未复,以周事夷獯。
蜀民贫已甚,苛取犹丝棼。
公施活国手,如拯溺救焚。
未省锦城乐,侈靡徒纷纷。
行看清献归,以道佐吾君。
百壶致饮饯,宁复惜醉醺。
蜀都虽可赋,于公何足云。
诸葛有盛心,独得之河汾。
赠言吾岂敢,此意渺无垠。
抑使后来者,有感于斯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送别一位姓袁的高官(尚书)去四川(蜀地)任职时写的。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送别之情和对袁尚书治理蜀地的期待,同时暗含对时局的忧虑。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送别场景生动如画 开篇描绘了秋天送行的场景:在郊外设宴饯行,西湖倒映着秋色,阳光透过薄云洒下来。袁尚书的车马仪仗停在河边,众多官员前来送行,大家饮酒作诗,场面热闹。这里用"飞盖"(车马)、"觞咏"(饮酒作诗)等具体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当时的盛况。

二、对袁尚书的赞美与期待 诗中称赞袁尚书学问渊博("学奥穷曲坟"),是皇帝信任的能臣。特别强调他去治理贫困动荡的蜀地责任重大,希望他能像名医救人("活国手")一样,用安抚政策("抚摩术")改善民生,而不是像前任那样奢侈享乐。这里用"拯溺救焚"(救落水者和火灾)的比喻,强调蜀地情况的紧迫性。

三、深层的忧国之情 诗人借送别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外敌未灭("大讎竟未复"),百姓困苦("蜀民贫已甚")。最后提到诸葛亮和河汾典故,暗示希望袁尚书能像古代贤臣一样忠心为国。结尾"有感于斯文"表明,诗人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引起后人思考。

全诗特点: 1. 情感真挚:没有空洞吹捧,而是结合现实问题表达真切期待 2. 善用对比:用"锦城乐"(成都的享乐)与"蜀民贫"对照,突出民生疾苦 3. 典故自然: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引用恰到好处,不显晦涩

这首诗超越了普通送别诗的客套,展现了宋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民生的深切关怀,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沈继祖

[明]字公绳,后以字行,更字宜孙,万历(一五七三-一六二o)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作山水,溪山宛转,林木森郁,尝为蔡亏父写诘摩诗意图。写闺阁中人,亦有态。《画史会要、明画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