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直内阁杨少保延话率口呈此

翠玉楼台映碧虚,上皇曾此驻鸾舆。
当时官从皆能事,只说相如有谏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华丽楼台的景象,并借古喻今地表达了对君臣关系的思考。

前两句"翠玉楼台映碧虚,上皇曾此驻鸾舆"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勾勒出一座翡翠般碧绿的楼台,在蓝天下闪闪发光的画面。这里曾经是皇帝(上皇)驾临的地方,"鸾舆"指皇帝的车驾,整个场景显得尊贵而神圣。

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到当年跟随皇帝的官员们都很能干,但人们只记得司马相如敢于进谏的事迹。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辞赋家,曾勇敢劝谏汉武帝。诗人通过这个对比,巧妙地点出:在众多能干的官员中,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才是最值得铭记的。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表面写景叙事,实则蕴含深意。诗人通过华丽的楼台景象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最终落在"谏言"这个核心主题上,暗示在官场中,敢于说真话比一味逢迎更重要。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既含蓄又深刻,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为官做人的道理。

刘昌

刘昌(1424—1480)明代官吏、学者。字钦谟,号椶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迁河南提学副使,擢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博学多闻,工诗善文,藏书甚富,史称其累计所藏之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