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窗边观钓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钓鱼时的环境和心情,传递出一种宁静与淡然的生活态度。
诗的开头“暂停窗间诗,观此池上钓”直接点明了作者暂时放下手中的书写,转而观察池塘上的钓鱼情景。接下来,“鱼尾何沉沉,竹午何嫋嫋”两句通过鱼尾的沉稳和钓鱼竿的轻盈,展现了钓鱼时宁静而祥和的气氛。
“一丝波面动,摇曳出深沼”进一步描绘了鱼咬钩时水面波纹的细微变化和钓鱼竿的轻柔动作,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敬畏。
“校人畜我时,活我良谓厚”这两句转换了视角,从钓鱼人转为被钓起的鱼,表达了一种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钓鱼人给予鱼短暂的生命,鱼则成为人的美食,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作鱠终当供,设饵诚不料”继续深入这种思考,探讨了食物链和人性的关系,钓鱼人最终会将鱼做成食物,但这并非他们初衷,更不是他们预知的结果,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料性的感慨。
最后,“何当两相忘,万里游浩渺”表达了作者希望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渴望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