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游灌顶三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山上游览情景的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十里曾闻一啸声:诗人一开始便提到他在十里之外听到一声啸声,很可能是其他游客或山民发出的呼唤声音,传达出他对旅行的期待和对自然的亲近感。这里的“啸声”也带有一种自由、豪迈的气息,展现了山间的开阔和人们的豪情。
2. 当年猿鹤想犹惊:这句诗表示诗人想象那些过往的猿猴和鹤鸟也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惊讶或警觉。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猿鹤以人的情感,使得自然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 白云不碍青天路:诗人描绘了山间的白云和广阔的天空,强调白云并不会阻碍通往青天的道路。这里的“青天路”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或追求目标的象征,传达出诗人面对困难或阻碍时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
4. 赢得重来攞手行: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愿意再次来此游览,并乐于放手前行。这里的“攞手行”可以理解为勇敢地迈出步伐,勇往直前,不畏惧困难与挑战。同时,“重来”也传达了诗人对这片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留恋。
综合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间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对人生道路的乐观和坚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留恋。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和精髓。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