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汤岩夫

今人读书不识字,下笔淆讹十三四。
许徐训诂自分明,争奈人都不省视。
昔者吾友戴敬夫,磨砻字学天下无。
予少窃闻其绪论,虽知梗概心犹粗。
中年奉教萧尺木,尺木篆隶精且熟。
每与予言辄终夜,字学稍知其节目。
平生结交多俊民,此道茫昧恒失真。
何期晚遇汤元翼,奄有二子成三人。
犹记鲁江同作客,颇领微言恨匆迫。
别来十载梦魂劳,老去重逢须鬓白。
闲时缓步过吾庐,相对惟应话六书。
秦汉晋唐体多变,那能贯穿为发摅。
当时戴萧所未悉,今日询君得其实。
我亦著书曰蒙求,乞君釐正方成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汤岩夫(字元翼)的,主要表达了对文字学问的重视和对知音难得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像聊天一样娓娓道来。

开头吐槽现代人读书不认真:"现在的人读书连字都认不全,写错字的人十有三四"。作者认为古代文字学家许慎、徐锴的著作其实讲得很清楚,但没人愿意认真研究。

接着回忆自己求学经历:年轻时跟文字学高手戴敬夫学习,但只学了点皮毛;中年又向擅长篆书隶书的萧尺木请教,经常聊通宵才摸到门道。这里用"磨砻"(打磨)形容钻研学问的过程很形象。

然后转到正题:这辈子结交很多才俊,但真正懂文字学的太少。没想到晚年遇到汤岩夫,终于凑成"三人行"(加上之前两位老师)。用"奄有"(突然拥有)二字突出惊喜感。

中间插入回忆:十年前在鲁江匆匆交流就很投缘,别后经常想念。现在重逢都已白头,但依然喜欢慢慢散步来家里,专门讨论文字演变。这里"缓步过吾庐"的画面特别温馨。

最后点明写作目的:秦汉到唐朝字体变化多端,很多连戴、萧两位老师都没搞清的问题,现在要向汤岩夫请教。作者正在写《蒙求》这本书,需要汤岩夫帮忙修改订正才能完成。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生活化语言谈学问,把枯燥的文字学写得有情有味 2. 通过三代师承关系,展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3. "散步聊文字"的细节充满文人雅趣 4. 结尾的学术求助,展现真正的学者风范

本质上是一封特别的"求助信",但写得像老友聊天,既有学术分量,又饱含人情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