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朝廷平定边疆叛乱的故事,充满豪迈的爱国情怀。
开头两句说边疆的羌族叛乱让皇帝忧心忡忡,朝廷派出十万雄兵去征讨。"貔貅"是传说中的猛兽,这里比喻精锐部队。三四句写朝廷在文官机构里选拔将领,在军帐中运筹帷幄,说明这次出征准备充分。
五六句用典故表达必胜信念:舜帝用舞蹈感化敌人,这里期待军队凯旋;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封侯,暗示将士们也能建功立业。最后两句把这次出征比作周宣王中兴的壮举,希望后人能像歌颂周朝那样歌颂这次胜利。
全诗亮点在于: 1. 把军事行动写得文雅大气,既有"诗书府"的文治,又有"帷幄筹"的武略 2. 用舜帝、班超、周宣王等历史典故,给平叛赋予崇高意义 3. 结尾的"颂国猷"体现文人以笔助战的家国情怀
就像现代主旋律电影,既有金戈铁马的场面,又强调文化自信,最后落脚在歌颂国家伟业上。诗人用典雅的文字,把一场边境战争升华成为国为民的壮举。
祖无择
( 1011—1084)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