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就像一位老朋友的感叹,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创作灵感的追求。
开头两句"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像是在说:离开天台山太久了,连路都记不清了,但眼前的白云还是那么低垂,仿佛触手可及。这里用"白云低"这个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山的高耸和云海的壮阔。
后两句"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最有意思。诗人直接对同行们说:你们写诗总想追求那种险峻奇绝的风格("逋峭"就是指山势陡峭),那为什么不去浙西看看真正的山呢?这是在说,与其在书斋里苦思冥想,不如去大自然中寻找真实的灵感。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对比手法,把"书斋创作"和"实地感受"放在一起,突出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2. 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就像在跟读者聊天一样自然 3. 最后那个反问特别有力,像是在提醒所有创作者:最美的诗句往往来自最真实的风景
读这首诗,就像听到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说:别总闷头写诗,多出去走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接地气的创作观,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依然很有启发。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