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香山野外的漫步所见,充满了宁静而灵动的自然之美。
前两句写夜晚山中的静谧。"空涧寒探月"是说幽深的山涧里,寒气仿佛在触摸月光;"高斋客聚星"描写高处的屋舍中,宾客们像星星一样聚集。这两句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变得生动。
中间四句展现清晨景色。"霜分破窗白"写晨霜透过破窗映出白光;"山献隔帘青"说青山隔着帘子送来青色。后两句更有趣:看水面的平静知道僧人在打坐,观察云彩的变化能感知这片土地的灵气。这里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巧妙联系,展现诗人细致的观察力。
最后两句突然活泼起来。"时时惊鹤梦"写落叶不时惊动鹤的美梦;"木叶下危亭"描绘树叶飘落在高处的亭子边。这个结尾让整首诗从静谧转向灵动,就像给山水画添上了飞鸟的点睛之笔。
全诗就像一组镜头:从月夜山涧转到清晨山居,再捕捉水面和云霞的细节,最后以惊飞的鹤影收尾。诗人用"探""献""窥""识"这些动词,把山水写得像会和人交流的朋友,让寻常的散步变成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之旅。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