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友人时听到猿啼的凄凉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烘托离别的伤感。
前两句"万里巴江外,三声月峡深"用夸张手法写景:在遥远的巴江之外,峡谷深处传来几声猿啼。这里的"万里"和"三声"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环境的空旷寂寥。
中间四句写离别之情。"何年有此路"是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几客共沾襟"写过往行人都会在此落泪。"断壁分垂影"用悬崖的阴影象征分离,"流泉入苦吟"将流水声比作悲伤的吟唱,自然景物都染上了愁绪。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离别本就令人伤感,听到这哀切的猿啼更添愁绪。诗人没有直接说多难过,而是用猿啼来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深入骨髓的离愁。
全诗妙在借景抒情,把无形的离愁寄托在猿啼、断壁、流泉这些具体景物上,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情感,比直白说"我很伤心"更有感染力。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