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行

莫唱放歌行,此歌临楚水。人皆恶此声,唱者终不已。
三闾有何罪,不向枕上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放歌行》是一首表达对生命不同理解和对现实的感慨的诗。下面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

第一句:“莫唱放歌行”,意思是不要唱那首关于放歌的歌曲。这句话给人一种劝诫的感觉,似乎在告诫读者不要轻易地唱这首歌曲,因为它可能会引发某些强烈的情感反应。

第二句:“此歌临楚水”。这里提到的“此歌”应该就是指前面提到的“放歌行”,而“临楚水”可能暗示着这首歌的背景或场景是在楚地(古代的楚国,即现在的湖北一带)。这也可能是诗人想表达这首歌与某个特定的环境或者历史背景有关。

第三句:“人皆恶此声”。人们对这种歌声都很厌恶。这里的“恶”是厌恶的意思。这句话似乎在表达一种社会观念或者普遍的态度,即大多数人都不欣赏或者喜欢这种歌声。这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偏见或者误解。

第四句:“唱者终不已”。尽管人们对这种歌声感到厌恶,但是唱的人却始终不放弃,继续唱下去。这句表达了唱者对歌曲和自身情感的执着,无论外界如何看待,都要坚持自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句和第六句:“三闾有何罪,不向枕上死”。这两句开始引入历史典故,“三闾”是古代楚国的一个官职名。“有何罪”似乎在质问为何三闾有这样的遭遇或者为何他要承受这样的指责。“不向枕上死”可能是在表达一种遗憾或者哀伤的情绪,暗示三闾虽有冤屈,但却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解脱。

总的来说,《放歌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现实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尽管外界对某种歌声持有偏见或误解,但唱者仍执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通过引入历史典故,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和感慨。

曹邺

曹邺(约816~875),字业之, 一作邺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 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