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山咏(一作郑遨诗)

因卖丹砂下白云,鹿裘惟惹九衢尘。
不如将耳入山去,万是千非愁杀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这首诗。

《思山咏(一作郑遨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的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起句:“因卖丹砂下白云”。这句诗可以理解为诗人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自己向往的山林生活,来到了喧嚣的城市之中。这里的“丹砂”可能象征着长生不老或修炼仙术的愿望,而“白云”则常常用来象征远离世俗的山林生活。诗人因为需要卖丹砂而不得不暂时离开白云缭绕的山林,开始接触世俗的生活。

2. 承句:“鹿裘惟惹九衢尘”。这里的“鹿裘”可能指的是用鹿皮制成的衣服,常常用来象征隐逸的生活。然而,诗人发现即使穿着这样的衣服,也依然无法避免沾染上九衢(繁华街道)的尘埃。这表明诗人身处繁华的都市之中,感到厌倦和无奈。

3. 转句:“不如将耳入山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他想要避开世俗的纷扰和尘埃,回到山林中去。他宁愿将耳朵贴近山林,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享受宁静和平和的生活。这是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否定。

4. 合句:“万是千非愁杀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无奈。在世俗生活中,有太多的是非和纷争,这些都让诗人感到无比烦恼和忧愁。他宁愿远离这一切,回到山林中去寻找心灵的安宁。

总的来说,《思山咏(一作郑遨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专著有《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