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

失计为卑吏,三年滞楚乡。不能随世俗,应是昧行藏。
白璧空无玷,黄沙只自伤。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
灰管移新律,穷阴变一阳。岁时人共换,幽愤日先长。
拙宦惭知己,无媒悔自强。迍邅羞薄命,恩惠费馀光。
众口诚难称,长川却易防。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表达了一个小官吏在异乡漂泊的苦闷和自省。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刻画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的开头直白地交代了处境:诗人因为做官的选择失误,在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滞留了三年。他觉得自己不懂迎合世俗的规则,所以仕途不顺。这里用"白璧无玷"比喻自己品行高洁,但"黄沙自伤"又暗示在官场中屡屡碰壁的无奈。

中间部分通过时间流逝来强化愁绪:看着镜中渐生的白发,感受着季节更替(冬至阳气初生),诗人越发感到乡愁和愤懑。他惭愧自己没能功成名就,觉得辜负了朋友的期待。"无媒"二字生动说明他在官场缺乏人脉的困境。

最后诗人用钓鱼的意象表达归隐之意:既然众人的嘴难以取悦,不如像防洪水一样远离是非。末尾"掉沧浪"用典(《楚辞》中渔父歌),暗示要效仿古人隐居江湖,透露出对官场的失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既想保持操守,又渴望建功立业;既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诗人用"鬓毛苍""鱼竿"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愁绪变得可感可知,容易引起现代读者对职场压力、人生选择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