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禹穴
禹穴镇名山,神龙夙呵卫。
告成馀此迹,天地相终始。
昔在绍兴中,吊古先君子。
探穴勇跻攀,慨叹不能已。
援笔赋会稽,兼述风土美。
趋庭童丱时,诵之能略记。
颇识寻幽趣,便有东游志。
道路阻且长,日月疾难恃。
此兴堕渺茫,转烛逾三纪。
两年寓临安,相隔才一水。
登览似可期,特未敢必耳。
今年正月末,乃不料行止。
云随渡江风,身著千岩里。
借问自何方,可访夏后氏。
或指高峰云,近在十五里。
是日天气清,好风濯衣袂。
兴来不假懒,偕行二三子。
犹子试上庠,邂逅亦能侍。
呼舟汎镜湖,肌肤扑空翠。
新荷点青钱,鱼行不相避。
水净无波涛,曾不踰时至。
舍棹叩仙扉,宫额赐龙瑞。
古道怪松引,重门老柏倚。
苔径稍深登,曲折穷幽邃。
巨石忽在眼,不与他石类。
势压千万山,魑魅敢睥睨。
人言为洞天,我忻识胜地。
当中生裂纹,旧传有深閟。
重玄锁关钥,莫测神灵意。
恋恋不能去,而有感于己。
平生喜搜访,幽山殆有契。
何以俛仰间,来游者三世。
先赋那敢攀,灵光诚自愧。
强裁五言诗,未能无习气。
诗成不须写,阿龟聊复识。
告成馀此迹,天地相终始。
昔在绍兴中,吊古先君子。
探穴勇跻攀,慨叹不能已。
援笔赋会稽,兼述风土美。
趋庭童丱时,诵之能略记。
颇识寻幽趣,便有东游志。
道路阻且长,日月疾难恃。
此兴堕渺茫,转烛逾三纪。
两年寓临安,相隔才一水。
登览似可期,特未敢必耳。
今年正月末,乃不料行止。
云随渡江风,身著千岩里。
借问自何方,可访夏后氏。
或指高峰云,近在十五里。
是日天气清,好风濯衣袂。
兴来不假懒,偕行二三子。
犹子试上庠,邂逅亦能侍。
呼舟汎镜湖,肌肤扑空翠。
新荷点青钱,鱼行不相避。
水净无波涛,曾不踰时至。
舍棹叩仙扉,宫额赐龙瑞。
古道怪松引,重门老柏倚。
苔径稍深登,曲折穷幽邃。
巨石忽在眼,不与他石类。
势压千万山,魑魅敢睥睨。
人言为洞天,我忻识胜地。
当中生裂纹,旧传有深閟。
重玄锁关钥,莫测神灵意。
恋恋不能去,而有感于己。
平生喜搜访,幽山殆有契。
何以俛仰间,来游者三世。
先赋那敢攀,灵光诚自愧。
强裁五言诗,未能无习气。
诗成不须写,阿龟聊复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禹穴》讲述的是作者探访大禹遗迹的经历和感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寻访古迹的执念 诗人从小听父亲讲述大禹的故事("趋庭童丱时"指童年听父亲教诲),一直向往探访禹穴。但几十年间因路途遥远、生活忙碌未能如愿("道路阻且长,日月疾难恃"),直到晚年才偶然实现这个心愿。这种跨越三代人的执念,让普通的游记多了份厚重感。
2. 生动的探访过程 诗中用白描手法记录当天的经历:乘船渡过镜湖时看到新荷如铜钱、鱼儿游动("新荷点青钱,鱼行不相避");到达禹穴后看到宫门松柏、苔径巨石,尤其描写那块镇守洞天的奇石("势压千万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3. 三代人的情感共鸣 特别打动人的是,诗人带着侄子同游("犹子试上庠"),想起父亲当年也曾来此吊古并作赋。三代人通过同一处遗迹产生精神连接,这种"俯仰间来游者三世"的时空交错感,让普通的山水有了家族记忆的温度。
4. 含蓄的自我反思 结尾处诗人谦虚地说自己写的诗比不上父亲当年的作品("先赋那敢攀"),但依然坚持记录。这种对家族文脉的敬畏与传承,比单纯描写风景更显深刻。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在讲一个普通人的圆梦故事:年轻时的心愿,中年时的遗憾,老年时的实现,最后在古迹前与父辈、子辈完成精神对话。这种朴素真挚的情感,比单纯赞美山水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邓深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进士。试中教官。入为太府丞,轮对论京西湖南北户及士大夫风俗,高宗嘉纳。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盗望风帖息。擢潼川路转运使,盐酒虚额,久为民害,深请蠲除之。守令贪污,即劾奏。虞允文贻书,称其“不畏强御,思济斯民,挺然之操,未见近比。”后以朝散大夫致仕。爱居东湖之胜,筑室曰明秀,终老其中。深著有文集十卷,今存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