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太学归里
君作桥门士,还称梓里贤。
相从共霄汉,此别各风烟。
谷鸟朝犹媚,山花晚自鲜。
路深恒岳外,城迥大河边。
律转朱明日,云通紫塞天。
光辉莱子服,留滞祖生鞭。
杜若骚人慕,蒹葭旅客怜。
归哉兴不浅,短翮愧联翩。
相从共霄汉,此别各风烟。
谷鸟朝犹媚,山花晚自鲜。
路深恒岳外,城迥大河边。
律转朱明日,云通紫塞天。
光辉莱子服,留滞祖生鞭。
杜若骚人慕,蒹葭旅客怜。
归哉兴不浅,短翮愧联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送别一位叫王太学的朋友回乡时写的,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感。
前四句点明送别主题:你曾是京城学府的学子,如今要回到家乡做贤德之人。我们曾一起在京城奋斗,如今却要各自面对不同的人生风景。这里用"霄汉"比喻京城的高远,"风烟"象征未来的未知,形成鲜明对比。
中间八句用自然景物描绘旅途和家乡:清晨的谷中鸟儿鸣叫,傍晚的山花依然鲜艳——用早晚不同的美景暗示旅途漫长但充满生机。接着具体写归途路线:穿过恒山外的幽深小路,绕过黄河边的巍峨城池。然后想象时间流转("律转朱明日"指季节变化),直到朋友抵达北方家乡("紫塞"指长城,代指北方)。最后用"莱子服"(孝顺的典故)和"祖生鞭"(奋发图强的典故)赞美朋友回乡后的美好品德。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用"杜若"(香草,象征品德)和"蒹葭"(芦苇,象征漂泊)形成对比,既羡慕朋友的归乡,又怜惜其他游子的艰辛。结尾自谦地说:你回乡的兴致这么高,倒让我这个留在京城的人,像短翅膀的鸟儿一样惭愧不能同行。
全诗妙在: 1. 时空转换自然,从京城到家乡,从当下到未来 2. 用鸟鸣、山花、恒岳、大河等意象构建出立体的旅途画卷 3. 典故用得巧妙,比如"莱子服"夸孝顺,"祖生鞭"赞志向,不显晦涩 4. 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不舍,又有对其归乡生活的美好祝愿,最后还流露出淡淡的羡慕之情
马汝骥
马汝骥(1493-1543)字仲房,绥德人。 生于弘治六年九月十九日,卒于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六日,年五十一。正德庚午五年举乡试。正德十二年(1517)举进士,改庶吉士,寻授编修,能诗,号为才子。正德十四年,因谏南巡廷杖,出为泽州知州。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还为编修如故。嘉靖二年会试为同考官。嘉靖四年,《武宗实录》成,有篡修功,升修馔。嘉靖五年,母王氏卒,归三年,父烟山公卒。起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寻改北监。居数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嘉靖二十年,迁礼部右侍郎,加翰林侍讲学士。嘉靖二十二年,以肺病卒,赠尚书,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