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于竹林深处的野寺,在秋日黄昏中的静谧画面,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是视觉与听觉的交织:竹林掩映的野寺,藤萝缠绕,暮色中炊烟袅袅。寒山间传来清远的钟磬声,僧人夜读的灯火映照着飘落的秋叶。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空灵幽寂的意境,像一幅水墨画般清淡悠远。
后四句转入感悟:诗人说自己早已超脱尘世纷扰("休影"指放下执念),与僧人相遇是难得的缘分。在这远离俗世的净土,应该能寻到像"鸟窠禅师"那样的智慧——唐代高僧曾居树巢修行,这里借指返璞归真的禅悟境界。
全诗妙在将具体景物与抽象禅理自然融合。落叶、夜灯等细微之物承载着永恒禅意,而"穷尽人境"的追求又让飘渺的哲理有了落脚点。诗人没有说教,只是带我们走进那个炊烟与钟声交织的黄昏,让读者自己感受那份超然。
李日华
(1565—1635)浙江嘉兴人,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万历二十年进士,除九江推官,授西华知县。崇祯元年升太仆少卿。和易安雅,恬于仕进。能书画,善鉴赏,世称博物君子,亚于王维俭、董其昌,而微兼二公之长。评画之作,文字绝佳。诗亦纤艳可喜。有《官制备考》、《姓氏谱纂》、《李丛谈》、《书画想象录》、《紫桃轩杂录》、《六研斋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