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城寺与寺僧行鄀子故城于壁垒间得铜矢镞土中螺壳往往不坏僧言初作此寺发殿基下有古砖渠宫城中得铜矛矢镞百数南城中土窖积灰埋鹅首骨犹具自瓮城北望有鄀王墓僧云其傍墟冢甚多王墓常有巫者发之未开被蜂毒死巫家于怀
二千逆数到春秋,战国兴亡一转眸。
垒壁讵销埋蚌壳,劫灰宁烬斩鹅头。
坟缘开发金成范,殿为焚修瓦出沟。
哨矢燋铜伤我意,古来争战几曾休。
垒壁讵销埋蚌壳,劫灰宁烬斩鹅头。
坟缘开发金成范,殿为焚修瓦出沟。
哨矢燋铜伤我意,古来争战几曾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考古发现的战争遗迹,感慨历史上无休止的征战。全诗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两句说站在大城寺回望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那些王朝兴衰就像眨眼间的事。这里用"一转眸"生动表现了历史长河的短暂与无常。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考古发现:残破的城墙里挖出完好的蚌壳,积灰的土窖中还能辨认鹅头骨;因为建寺庙挖到古墓里的铜器模具,烧香拜佛却从瓦沟里发现古物。这些细节形成强烈对比——看似坚固的城墙会倒塌,而脆弱的蚌壳反而留存;象征杀戮的鹅头骨与宗教场所的灰烬共存。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看到生锈的箭镞和焦黑的铜器让人心痛,自古以来人类为什么总在互相厮杀?"几曾休"三字用反问语气,强化了对战争循环不休的悲愤。
全诗妙在把考古现场变成时空隧道,让蚌壳、箭镞这些死物开口说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历代百姓在战火中的血泪。诗人没有直接说教,但那些被时间凝固的鹅头骨、被蜂蜇死的盗墓者,都在无声控诉着战争的荒谬。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