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曦台四景·中宵皓月

赫曦日夕真奇绝,最好中秋看明月。
竦身飞上第一峰,不觉清寒近天阙。
初离海角犹朦胧,行到天心转光洁。
今宵端正照山河,长笛一声愁欲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登上赫曦台赏月的壮美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人生感慨。

前四句写登山赏月的豪情。诗人赞叹赫曦台的日落景象已经足够惊艳,但中秋明月才是最美的。他像武侠高手一样"竦身飞上"最高峰,在清冷的月光中仿佛触摸到了天宫之门。这里的"飞"字用得特别生动,既写出登山之快,又暗含飘飘欲仙的感觉。

中间两句细腻刻画月亮的变化。月亮刚从海平面升起时还朦朦胧胧,等升到天空正中央时就变得晶莹剔透。这个描写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暗喻人生境界——从混沌到澄明需要时间的沉淀。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虽然眼前是照亮山河的完美圆月,但一声长笛却让诗人愁绪翻涌。这里藏着人生感悟:再美的景色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孤独。就像现代人拍完美月景照片后,可能突然想起远方的亲人一样,这种"乐极生悲"的感觉特别真实。

全诗就像用手机拍了个vlog:先拍壮观的登山过程,再给月亮特写镜头,最后突然插入一段内心独白。这种从视觉享受到心灵触动的过程,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