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画面,同时暗含对功名仕途的复杂情感。
前四句勾勒出宁静的隐居环境:桐庐江水平静流淌,诗人整日对着简陋的柴门。这里"闲"字既写江水之静,也暗示生活之悠闲。当他想起与友人分别的地方,只记得重重叠叠的青山阻隔,凸显出隐居之地的偏远幽静。
五六句用两个生动的画面:春天岸边停泊的渔船,清晨庭院树上啼叫的黄莺,进一步渲染隐居生活的闲适美好。这些日常景物被诗人捕捉,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隐居生活令人向往,但也不要轻易放弃仕途追求。"桂枝"象征科举功名,"堪恨颜"透露出对功名难求的遗憾。这里展现了诗人矛盾心理:既享受隐居的恬淡,又难以完全放下对功名的执念。
全诗语言平实如话,却通过山水、渔船、莺啼等意象,将隐居生活的宁静美好与内心对功名的纠结都细腻地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古代文人面对"仕与隐"选择时的真实心态。
周朴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