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王戎(róng)七岁,尝与诸(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尝:曾经。诸:众多。游:嬉戏玩耍。子:李子。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唯:只有。信然:确实如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个故事讲的是七岁的王戎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看到路边有棵李子树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其他孩子都抢着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这棵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没人摘,肯定是苦的。"后来大家一尝,果然很苦。
这个小故事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王戎展现了超乎年龄的观察力。他注意到"长在路边却没人摘"这个反常现象,而其他孩子只看到"果子多"的表面现象。
2. 他用生活常识推理: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路人摘光了。这种逻辑思维在七岁孩子身上很罕见。
3. 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从众,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脑子思考。有时候大家都抢着要的东西,未必就是好的。
4. 短短几十个字,就生动刻画出一个聪明冷静的孩子形象,和其他孩子的冲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让故事特别有记忆点。
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它用最生活化的小事,讲透了"独立思考比盲目跟风更重要"的大道理。直到今天,我们身边仍然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这就是经典故事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