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去腊瞿禅自龙泉邮寄梅花词索和,因循未报,会觏旧燕,根触闲愁,越日杨雨翁复集绮园观梅,被酒有作(编者注:录自《怀梅录》。)

流霞一醉,忆低鬟浅笑。
纸帐罗浮梦曾到。
怎归来环佩,吹惯胡沙,却换了、林下玉人妆缟。
何郎词笔老,回首东风,消受花光鬓丝早。
香影旧横斜,一抹巢痕,偎倚处、岁华如扫。
更花发、伫看绿阴成,忍攀摘、春寒故枝春少(一九四五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5年,主题围绕梅花展开,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上片(前三句)写醉酒后回忆往事:喝醉时想起曾经有位女子低头浅笑的温柔模样,就像在梅花盛开的罗浮山纸帐中做过一场美梦。"纸帐罗浮"用典,指代梅花。接着笔锋一转:怎么从北方回来("胡沙"指北方),原本熟悉的景象都变了,连梅花也像换了素白衣裳的林中佳人,暗示时局变化。

下片写当下心境:诗人自叹年纪大了("何郎"是自称),在春风中赏梅时,发现鬓发已白。眼前梅花依然像往年一样美丽,但燕巢还在,时光却已流逝("岁华如扫")。最后两句最动人:虽然知道梅花还会再开,但看着它即将凋零成绿叶,还是不忍心摘下来,因为春天本就短暂,摘了就更少了。这里"忍攀摘"既指不忍折梅,也暗喻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珍惜。

全词用梅花串联回忆与现实,通过"醉梦-惊醒-感慨"的结构,把个人情感与时局变迁巧妙融合。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明知花会再开,却仍舍不得眼前这一朵"的细腻情感,就像我们看着老照片时,明知青春已逝却仍忍不住抚摸的复杂心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