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瓜田不纳履(lǚ),李下不正冠。
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纳履:穿鞋。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劳谦:勤劳而谦虚。和光: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周公下白屋,吐哺(bǔ)不及餐。
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注释
纳履:穿鞋。
劳谦:勤劳而谦虚。
和光: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核心思想是"避嫌"和"谦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人如何得体地避免误会,同时保持真诚的品格。
前四句用生活场景打比方:在瓜田里别弯腰提鞋(免得被怀疑偷瓜),在李树下别抬手整理帽子(免得被怀疑摘果)。这是说做人要主动避开容易引起误会的情境,就像现在职场中要避免单独异性密谈一样。
中间四句讲人际关系准则:嫂子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东西(保持适当距离),长辈和晚辈不勾肩搭背(维护尊卑秩序)。强调为人既要勤劳谦逊,又不能为了讨好别人而失去原则——这个度特别难把握。
后四句用周公的典故:这位贤相为了接待人才,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洗头时三次握着湿发出来见客。说明真正的修养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连最微小的细节都认真对待。
全诗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教人虚伪做作,而是倡导一种既谨慎又真诚的生活智慧。就像现在说的"情商高",不是圆滑,而是懂得在复杂环境中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害他人。这些原则放在今天的人际交往、职场规则中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