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即将进入关塞、路过湘阴时的所见所感,充满旅途漂泊与人生抉择的矛盾心情。
前两句交代背景:诗人背着行囊回望来路,不知京城(秦城)已远在何方,只能与书为伴一路向东。这里透露出孤独感和对故乡的眷恋。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描写湘阴景色:乌鸦在黄陵庙附近嘈杂啼叫,大雁斜飞入洞庭湖的薄雾中;白天船桨划破水天一色的晴空,夜晚烧荒的火光映红山峦与云霞。这些景象既有动态的生命力(鸦噪、雁飞、划船),又有强烈的色彩对比(白水、红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点明心境:诗人知道自己年纪渐长,本该在山中安稳隐居,但科举考试(文闱)的公平性又吸引着他去争取功名。这种"隐居与功名"的矛盾心理,正是古代读书人常见的挣扎。
全诗妙在把旅途风景与人生思考自然结合:湘阴的喧嚣(乌鸦)与空寂(斜雁)、明亮(晴水)与炽烈(夜火),恰好呼应着诗人既向往宁静又渴望建功的复杂心态。特别是"烧田云隔夜山红"这句,既是眼前奇景,又暗喻着诗人内心未熄的进取之火。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