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人

莫嫌谈笑与经过,却恐闲多病亦多。
若遣心中无一事,不知争奈日长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朋友间闲聊的口吻,道出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闲愁"困境。

前两句像朋友间开玩笑:"别嫌我总来找你聊天串门,但你要知道,太清闲反而容易生病。"这里藏着两层智慧: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二是现代人"闲出病"的普遍现象——身体闲着,心里却堆满烦恼。

后两句更精彩:"如果心里真能什么都不想,那漫长的日子该怎么打发呢?"诗人用幽默的口吻戳破了一个矛盾:我们总想"清空烦恼",但完全放空后,反而要面对时间流逝的虚无感。就像现代人刷手机逃避思考,但放下手机又觉得空虚。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哲理藏在日常对话中:适度忙碌是良药,完全闲适反成负担;烦恼与无聊就像跷跷板的两端,关键在找到平衡。这种对生活节奏的洞察,放在今天看依然鲜活——我们既怕忙得喘不过气,又怕闲得发慌,这不正是当代人的真实写照吗?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