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独自行走在含鄱岭至太乙峰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朦胧秀美的山水画卷。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独自出发,站在含鄱岭远眺,整个鄱阳湖的壮阔景色仿佛都被这一道山岭"含"在怀中。这里用"一岭函"的拟人手法,把静止的山岭写得活灵活现。
中间四句是行程的生动写照:诗人拄着短藤手杖攀登青翠山峰,不在乎细雨打湿衣衫。穿过雾气缭绕的树林,看到鄱阳湖上若隐若现的船帆。这几句通过"短藤""细雨""黯淡""微茫"等词语,营造出朦胧诗意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若不是怀着探奇寻幽的雅兴,谁会在这样的雨雪天气冒险登山呢?道出了文人雅士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通过对细雨云雾中山水景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情怀。
方文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