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 其十三

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一作「里」)角。
相共唱奈河(周校作「何」),送著空冢各(项校作「阁」)。
千休即万休,永别生平乐。
志(张改作「智」)者入西方,愚人堕地狱。
掇⑴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
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
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人死后,穷人和富人的待遇天差地别,但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结局。

富人死了能买棺材,穷人只能用草席裹尸。大家哭哭啼啼把死者送到坟地后,其实都是往空坟里埋——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生前所有的快乐都永远消失了。

聪明人(智者)死后能去极乐世界,蠢人(愚人)只能下地狱。但很多人浑浑噩噩活着,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还在村里耀武扬威,炫耀自己的靴子和皮袄(象征财富地位)。

诗人最后劝大家:有钱就花,别总想着攒钱留到千年以后(因为人根本活不到那时候)。这其实是在讽刺那些贪财吝啬的人,提醒人们要看透生死,别太执着于物质财富。

全诗语言直白犀利,像邻居大爷在唠嗑,却道出了生死贫富的残酷真相。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大实话,直接戳破了世人"攒钱防老"的幻想——人都死了,攒钱有什么用?不如活在当下。这种看透生死的洒脱态度,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