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战乱时期的艰难处境和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开头四句说:刚听说去交趾(今越南)的路通了,突然宾州(今广西宾阳)又被敌人包围。回程时山路被封锁,只能改走水路。这里用"忽被围""山路塞"等词,生动展现了战事的突发性和道路阻断的窘迫。
中间两句用具体画面反映战争消耗:官府的金碗都变空了(军费耗尽),前线士兵的铁甲衣都穿旧了(长期作战)。"空金椀"和"老铁衣"这两个细节特别打动人,让人直观感受到战争对国家和士兵的摧残。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谁能真正推行善政、带来太平?何必总是动刀动枪呢?这里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态度,渴望有贤明的政治家能带来和平。用"平政化"(良好治理)与"总戎机"(军事行动)作对比,点明全诗主旨。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通过个人遭遇折射时代动荡,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饱含对和平的期盼。就像现代人遭遇交通管制改道时,会联想到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一样,作者把行路难上升到了对战争的反思。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