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序·题宋王晋卿山水轴,轴为钰藏,别有记文详之

西园主人兴好,要商量画境。
菊花节、当日香山,一联多谢持赠。
倦重展、烟江画稿,晴秋别写天然景。
倩春莺、瞒过梅妆,粉侯休请。
一样丹青,远势莫比,恍蒿阳揽胜。
最难得、霜入千林,闹春疑赋红杏。
借龙眠、山庄笔法,状鸿乙、草堂觞咏。
任东坡、甘换仇池,掉头宁肯。
将军下笔,侍女吹箫,画禅上乘证。
试问讯、凤楼能事,果否经进,御翰宣和,瘦金辉映。
乌台一谪,驼冈重溃,生愁同付江陵劫,又何时、秀与云栖竞。
承平故物,居然未押葫芦,紫泥尔许端正。
风流将种,著色名家,续李成彗命。
叹一纸、人閒流转,历尽罡风,瑞应图成,俛同彪炳。
葵花巧合,承恩前度,沈沈家国多少恨,画中人、知亦华胥醒。
从今宝晋题斋,汴岸清明,笑他赝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莺啼序》是清代文人题写在宋代王晋卿山水画轴上的一首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画作与历史的交织 词人通过描写一幅宋代山水画,串联起跨越数百年的故事。画作本身("烟江画稿")被形容得像秋天晴空下的自然景色,还提到苏轼(东坡)曾想用仇池石交换这幅画但被拒绝,这些细节让静态的画作有了鲜活的历史感。

2. 艺术技巧的赞叹 词中用了许多比喻赞美画技:说画中远景仿佛让人亲临嵩山("蒿阳揽胜"),秋林红叶美得像春天的红杏,还提到画家融合了李公麟(龙眠)等名家的笔法。特别提到宋徽宗"瘦金体"的题字,暗示这是皇家珍藏的珍品。

3. 画作的传奇命运 通过"乌台一谪"(指苏轼被贬)"江陵劫"等典故,暗示这幅画经历过政治动荡,曾流落民间,最后能完好保存("居然未押葫芦"指画上印章完整)实属不易。画作就像见证历史的"时间胶囊"。

4. 深沉的感慨 结尾处笔锋一转,提到"沈沈家国多少恨",画中景色再美,画外人已清醒意识到北宋灭亡的悲剧。最后用"笑他赝鼎"讽刺后世模仿者,反衬真迹的珍贵。

全词像一部微缩纪录片:既展示画的精妙,又讲述它背后的收藏故事,最后上升到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即使不懂专业术语,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通过艺术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以及文物承载的文化记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