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倖

洞箫声暖。
冶游到、回廊小院。
听多少、莺歌燕语,忘却秋来旧怨。
望家山、难卜归期,天涯输与飞雁。
但凤纸传笺,貂裘贳酒,夜走燕支坡畔。
曾记得,年时事,行乐地、月明花满。
春光能几日,蜂狂蝶闹,东风蓦地轻吹散。
故园凝盼。
碧沈沈、燕草秦桑,一纸音书断。
杨花去也,愁问江南近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声色场所中短暂寻欢,却始终无法摆脱思乡之苦的复杂心情。

上片开头用"洞箫声暖"营造出温柔旖旎的氛围,主人公在回廊小院中游玩,听着莺歌燕语,似乎暂时忘记了秋天的愁绪。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望家山"三字点出思乡主题——看着家乡的方向,归期却难以预料,连天上的大雁都能自由归巢,自己却只能羡慕。

中片回忆往昔的快乐时光。用"凤纸传笺"(写情书)、"貂裘贳酒"(典当貂裘换酒钱)这些细节,描绘出当年纵情享乐的场景。但好景不长,"东风蓦地轻吹散"暗示欢乐时光如泡沫般易逝。

下片情感更加深沉。望着"碧沈沈"的远方草木,连一封家书都收不到。最后以杨花飘散作结,问江南的家乡究竟有多远,这个"愁问"既是在问距离,更是在问归期,将游子无依无靠的漂泊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比手法:用眼前的欢愉反衬内心的孤寂,用往昔的热闹对比如今的凄凉。就像现代人在KTV狂欢后,独自回家时突然涌上的孤独感一样,这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怅惘,古今相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