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讨的是佛教中"相"(表象)与"明"(智慧)的关系,用简单的生活现象讲深刻的道理。
前四句像在说:我们看到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非相),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非非相)。愚昧(无明)不是完全没有,也不是一直存在。我们总被表面现象迷惑(相逐妄中出),而真正的智慧往往在经历困惑后才出现(明从暗里生)。
中间两句给出解决方法:当智慧之光出现(明通),困惑自然消失(暗即尽);停止追逐虚幻表象(妄绝),就能看清本质(相还清)。就像雾天开车,打开车灯(明通)就能看清前路(暗尽);不再盯着雾气看(妄绝),反而能看清路面(相清)。
最后两句讲达到的境界:懂得这种超脱的快乐(寂灭乐),就能超越物质世界的干扰(无色声)。就像专注读书时,会忘记周围的嘈杂声,进入宁静愉悦的状态。
全诗用"明暗""清浊"这些日常对比,把抽象的佛理讲得生动可感。核心是说:不要被表象迷惑,直面困惑才能获得真知,最终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摆脱物质束缚仍有启发。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