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明觉寺在在堂十二首 其十

榛棘丛中旧草堂,千年谁复辨兴亡。
累累付与张仪印,珍重空中一炷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古寺的沧桑景象,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实景:曾经庄严的寺庙如今淹没在杂草荆棘中,千年岁月流逝,早已无人记得它当年的盛衰故事。"榛棘丛中"的对比特别强烈,让人直观感受到繁华与荒凉的转变。

后两句用典故抒怀:借用战国张仪"累累相印"的典故(张仪曾佩六国相印,显赫一时),说这些权势富贵最终都会消逝。而寺庙里那一缕袅袅香火,反而更值得珍惜——暗示物质繁华终会湮灭,唯有精神信仰能超越时空。

全诗通过"荒寺"这个意象,表达了三层深意: 1. 任何辉煌都会随时间褪色 2. 权力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3. 精神追求比物质成就更永恒

诗人用"张仪印"和"一炷香"的对比,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在废墟景象中自然领悟到历史无常的真理。这种以小见大、借景说理的手法,正是古诗的独特魅力。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