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赭山
涌出沧溟外,孤高色更佳。
气通丹穴雾,光映赤城霞。
碧嶂横遥汉,红泉落断厓。
沙墩尽鹾户,茅屋半渔家。
坠石藤还络,尖峰树不遮。
林昏腾蜃气,浪捲露鲸牙。
烽起狼烟直,帆翻海舶斜。
平沙层作籀,咸土润生花。
晚渡喧商旅,严城沸鼓笳。
独行惟雁鹜,四顾尽蒹葭。
蓬岛知何处,乡园望转赊。
离心正欲绝,霜角起呕哑。
气通丹穴雾,光映赤城霞。
碧嶂横遥汉,红泉落断厓。
沙墩尽鹾户,茅屋半渔家。
坠石藤还络,尖峰树不遮。
林昏腾蜃气,浪捲露鲸牙。
烽起狼烟直,帆翻海舶斜。
平沙层作籀,咸土润生花。
晚渡喧商旅,严城沸鼓笳。
独行惟雁鹜,四顾尽蒹葭。
蓬岛知何处,乡园望转赊。
离心正欲绝,霜角起呕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矗立在海边的赭红色高山,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山势的雄伟和周边生活的烟火气。
开篇用"涌出沧溟外"形容山从海中拔地而起的壮观景象,像突然从大海里冒出来一样。"孤高色更佳"点出这座山因为独自耸立而显得格外美丽。接着用"丹穴雾"、"赤城霞"等红色意象,突出山体特有的赭红色调,就像被朝霞染红一般。
中间部分用镜头般的语言切换不同场景:远处碧绿的山峰横亘天际,红色瀑布从悬崖飞泻;海边盐户的沙墩和渔民的茅屋错落有致;藤蔓缠绕坠石,尖峰上的树木稀稀疏疏。这些画面既展现自然奇观,又记录海边人家的日常生活。
诗人还描绘了奇幻的海市蜃楼("林昏腾蜃气")和惊涛骇浪("浪捲露鲸牙"),以及边防的烽火台("烽起狼烟直")和往来商船("帆翻海舶斜")。这些动态描写让画面充满生命力。
最后转入思乡之情。看着海边热闹的集市和严整的城池,诗人望着大雁飞过芦苇荡,不禁想起遥远的家乡。"离心正欲绝"道出强烈的思乡之苦,而傍晚响起的号角声("霜角起呕哑")更添凄凉。
全诗就像一部风景纪录片,既有大气磅礴的自然景观,又有细腻生动的人文画面,最后以游子思乡作结,情景交融。诗人用"红泉"、"碧嶂"等鲜明色彩,配合"涌出"、"卷露"等动态描写,让整座赭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朱纯
朱纯(1417—1493),字克粹,号肖斋,自号龟峰识字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儒行,太守戴琥深敬礼焉,钦授翰林院简讨召修。正统元年官兵科给事中,后刑科给事中。曾与罗颀、张浩等结“鉴湖吟社”,著有《淘铅集》、《驴背集》、《自怡集》、《农余杂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