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次来到崖口时看到的壮丽山水和内心感受。
前四句用大气的笔法勾勒出崖口的整体景象:群山在这里突然断开,高耸的悬崖像墙壁一样直插云霄。夕阳的红色光芒冲击着山崖,而山影倒映在碧绿的春潭中,形成红绿交映的壮观画面。
接下来四句转入细节描写:崖壁上苔藓像锦绣般铺展,松树和岩石构成天然画卷。水鸟悠闲地游动,山岩上的野花明亮耀眼。这些细腻描写让整个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感受:小路向深山延伸,而自己却因公务在身不能深入探索。看着渐渐暗下来的群峰,诗人流露出未能尽兴游览的遗憾。这种"看得见美景却无法尽情欣赏"的矛盾心理,让整首诗在壮美景色的描写之外,更添一层人生无奈的深意。
全诗最精彩的是色彩运用:红日、碧潭、青苔、岩花,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同时通过"我来限于役"这一句,巧妙地把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形成对比,让山水之美中透出淡淡的惆怅。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