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虞仲秀才归东都,因寄元李二友

高翼闲未倦,孤云旷无期。晴霞海西畔,秋草燕南时。
邺中多上才,耿耿丹霄姿。顾我于逆旅,与君发光仪。
同将儒者方,获忝携人知。幽兰与芳佩,寒玉锵美词。
旧友在伊洛,鸣蝉思山陂。到来再春风,梦尽双琼枝。
素业且无负,青冥殊未迟。南桥天气好,脉脉一相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巨源送别友人李虞仲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用自然景物营造开阔意境。诗人把自己比作悠闲的飞鸟和自在的孤云,看着晚霞映红西边海面、秋草蔓延燕山南麓,既展现了送别时的壮美背景,也暗含"海阔凭鱼跃"的祝福。

中间部分("邺中多上才"到"寒玉锵美词")是友情特写。诗人称赞李虞仲像邺下才子般才华出众,回忆彼此在旅途中相识相知的过程。用"幽兰芳佩"比喻友人高洁品格,用"寒玉美词"形容其诗文清雅,这些精致比喻让抽象的友情变得可感。

最后部分转入深情寄语。提到洛阳旧友正期盼着重聚,用"春风""琼枝"等意象寄托重逢的美好愿望。"素业无负"是鼓励友人坚持理想,"青冥未迟"表示未来仍有无限可能。结尾的"南桥天气好"看似写景,实则用温暖晴好的天气隐喻对友人的祝福,而"脉脉相思"四字让所有未尽之情都化作温柔的目光。

全诗妙在将送别的惆怅转化为向上的力量:没有痛哭流涕的悲伤,而是像秋日晴空般疏朗,在云霞草色间寄托着"各自努力,顶峰相见"的君子之谊。诗中"孤云""幽兰""寒玉"等意象既符合唐代文人审美,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不黏腻的高级感。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