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飘拂微风,芊眠杨柳,上河时候清明。
扇底嬉春,谁人一角重临。
銮舆犹记曾来驻,更赵家、图画重寻。
久消沉,梦华旧录,且说东京。
才人何事搜求苦,数弇州遗恨,直到而今。
倦客相看,此时别自伤心。
金戈铁马经过眼,看廿年、河外霓旌。
剩闲情,渡头艇子,打桨来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高阳台》像一幅会呼吸的清明上河图,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上阕从春日美景切入,微风杨柳的清明时节,让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的热闹场景。"扇底嬉春"像是游客举着自拍杆在景点打卡,"銮舆曾驻"暗指宋徽宗当年也爱来这地方游玩。但繁华终会消逝,连记录北宋盛况的《东京梦华录》都成了老黄历。

下阕转向深沉思考。文人墨客为何总爱追忆往昔?就像明代王世贞(弇州)收藏名画却留下遗憾。如今游客看着这些遗迹,想到的却是二十年来的战乱动荡(金戈铁马、霓旌战旗)。最后笔锋一转,回到渡口小船的生活场景——历史再沉重,老百姓的日子还得继续过。

全诗巧妙地将三个时空交织:北宋的繁华、战乱的沧桑、当下的寻常。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样的杨柳岸边,古人看的是太平盛世,今人看到的却是岁月沧桑。但作者没有沉溺伤感,而是用"渡头艇子"的日常画面,给出了豁达的生活答案。

庄棫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