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谪者

此地闻犹恶,人言是所之。一家书绝久,孤驿梦成迟。
八月三湘道,闻猿冒雨时。不须祠楚相,臣节转堪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被贬谪到偏远荒凉之地的官员的凄凉心境。

开头两句说这个地方名声很差,人人都说被贬的人就该来这种地方。说明这个地方环境恶劣,是专门用来惩罚犯错官员的。

第三四句写他和家人失去联系很久,在孤独的驿站里连做梦都变得迟缓。这两句特别生动地表现出他被贬后的孤独无助,连最基本的家人联系都断了,精神世界也变得麻木。

第五六句用具体场景描写:八月的三湘道路上,他在雨中听到猿猴的啼叫。这个画面既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又通过"冒雨"和"猿啼"两个意象,强化了环境的凄凉感。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他说不需要去祭祀楚国的贤相(指屈原),因为自己的"臣节"(做臣子的操守)反而更值得怀疑。这是反话正说,表面说自己有问题,实际上暗指朝廷的处罚不公。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既发泄了不满,又不会太过直白地批评朝廷,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说话艺术。

整首诗通过环境描写、心理刻画和含蓄的反讽,把一个被贬官员的委屈、孤独和对朝廷的不满都表达出来了,但又不失文人应有的克制和体面。

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