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横塘 得家信
绳桥梦杳,丝路人稀,书来岁聿云暮。
寄到春衫,叹节序、中更寒暑。
骥子聪明,别时犹小,今能忆父。
只家贫世乱,大要怜渠,慈母杖、休轻与。
我行不为封侯,甚归期屈指,误了还数。
绩火蓬窗,暗想到、昨封题处。
谁知向、鸡声绝徼,孤馆愁开夜深雨。
待不消魂,一回对影,也悲辛狂顾。
寄到春衫,叹节序、中更寒暑。
骥子聪明,别时犹小,今能忆父。
只家贫世乱,大要怜渠,慈母杖、休轻与。
我行不为封侯,甚归期屈指,误了还数。
绩火蓬窗,暗想到、昨封题处。
谁知向、鸡声绝徼,孤馆愁开夜深雨。
待不消魂,一回对影,也悲辛狂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收到家信后的复杂心情,用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打动读者。
上片从收到信开始写: 1. "绳桥梦杳"三句用"绳桥""丝路"形容通信艰难,说在年关将近时终于收到家书,暗示等待之久。 2. "寄到春衫"是个动人细节:家人寄来的春衣,让他意识到已错过整整一个春秋,时间流逝的伤感扑面而来。 3. 接着写对孩子的思念:离家时还小的孩子现在会想父亲了,既欣慰又心酸。最后叮嘱妻子别因家贫就打孩子,展现父亲柔情。
下片写游子心境: 1. 先澄清自己不是为了功名漂泊,但数着归期总是一再错过,充满无奈。 2. "绩火蓬窗"是精妙的画面:想象妻子在破窗前缝衣写信的场景,让思念有了具体形象。 3. 深夜孤馆听雨拆信的描写极具感染力,把"鸡声""夜雨"这些声音与孤独感融合,不需要刻意说愁,愁绪自然弥漫。 4. 结尾最打动人:明明怕看家信触景伤情,却还是忍不住反复读信,对着影子发狂似的想念家人,这种矛盾心理特别真实。
全词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封用生活细节写成的家书:缝衣的灯火、孩子的成长、夜雨中的读信...每个画面都能让普通人联想到自己的离家经历。最精彩的是把"想家又怕想家"的矛盾心理写得入木三分,让人看到古代游子风光背后不为人知的酸楚。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