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三首
春楼处子倾城,金陵狎客多情。朝云暮雨会合,
罗袜绣被逢迎。华山梧桐相覆,蛮江豆蔻连生。
幽欢不尽告别,秋河怅望平明。
一灯前雨落夜,三月尽草青时。半寒半暖正好,
花开花谢相思。惆怅空教梦见,懊恼多成酒悲。
红袖不干谁会,揉损联娟澹眉。
此间青草更远,不唯空绕汀洲。那里朝日才出,
还应先照西楼。忆泪因成恨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口来否,绛节霓旌久留。
罗袜绣被逢迎。华山梧桐相覆,蛮江豆蔻连生。
幽欢不尽告别,秋河怅望平明。
一灯前雨落夜,三月尽草青时。半寒半暖正好,
花开花谢相思。惆怅空教梦见,懊恼多成酒悲。
红袖不干谁会,揉损联娟澹眉。
此间青草更远,不唯空绕汀洲。那里朝日才出,
还应先照西楼。忆泪因成恨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口来否,绛节霓旌久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六言三首》用六字一句的独特节奏,描绘了三幅充满情感的画面,像三幕微电影般展现古代男女的相思与离别。
第一幕是"艳遇与缠绵":开篇用金陵城的繁华作背景,像镜头扫过春日阁楼里的美丽女子和风流才子。他们像朝云暮雨般短暂相聚,绣被罗袜的细节暗示亲密,但梧桐豆蔻的景物一转,立刻推向天亮前的惆怅分别,如同现代爱情故事里"天亮说分手"的无奈。
第二幕聚焦"春日相思":雨夜孤灯、三月草青的意象构成冷暖交织的春天。诗人用"半寒半暖"形容纠结的心境,就像现代人看着花开花落想念恋人。酒后懊恼、眉妆揉损的细节,比直说"我好想你"更有画面感,让人看到古人相思时的真实状态。
第三幕展开"时空穿越的思念":用"青草更远"和"朝日照西楼"拉开空间距离,像电影蒙太奇切换不同场景。"忆泪变恨泪"揭示感情变化,最后用"桃源仙境"比喻对重逢的期待,留下开放结局——就像现代异地恋中,人们总幻想着重聚的那天。
全诗妙在把抽象感情具象化:用"揉损眉毛"表现失眠,用"朝云暮雨"暗示露水情缘。三首诗如同递进的情感阶梯,从相遇的欢愉到分别的苦涩,再到持续的思念,完整呈现了古典爱情的唯美与哀愁。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