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瓒尝有江南春曲,或离为二,味其音节,似作一章读之为合,因同前韵成此
燕咒东风竹生笋,迟日帘栊人意静。
卖杏已闻巷口声,落梅犹堕林梢影。
柳线作暖榆钱冷,昨夜碧桃开露井。
游女如云珠贴巾,钿车一路碾香尘。
春至春迟春归急,落红吹雨沾衣湿。
待欲留春留不及,极目天涯芳草碧。
数声鶗鴂增呜咽,蝴蝶呆向空枝立。
昨日杨花今日萍,东君何苦太纷营。
卖杏已闻巷口声,落梅犹堕林梢影。
柳线作暖榆钱冷,昨夜碧桃开露井。
游女如云珠贴巾,钿车一路碾香尘。
春至春迟春归急,落红吹雨沾衣湿。
待欲留春留不及,极目天涯芳草碧。
数声鶗鴂增呜咽,蝴蝶呆向空枝立。
昨日杨花今日萍,东君何苦太纷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赖瓒尝有江南春曲》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短暂与无常,读起来像一部快进的春日纪录片。
开篇用"燕咒东风"这种拟人手法,写燕子似乎在催促东风,带出春笋冒头的生机。随后镜头转向安静的庭院,但巷口的卖杏声和枝头将落未落的梅花,暗示着春天正在流动。诗人用"柳线作暖榆钱冷"这种冷暖对比,精准捕捉了初春特有的矛盾感——柳条已柔软,榆钱却还带着寒意。
中间部分突然热闹起来:井边盛开的碧桃、满街珠光宝气的游女、香车扬起的尘土,构成典型的江南春游图。但紧接着笔锋一转,用"春至春迟春归急"三连拍提醒我们:春天来得犹豫,走得却匆忙。被雨水打湿的落花、留不住的春光、望不到尽头的芳草,都在强化这种转瞬即逝的惆怅。
结尾尤其精彩:杜鹃的呜咽、呆立空枝的蝴蝶,把春去的寂寥写得如在眼前。最后用杨花变浮萍的比喻,看似埋怨春神(东君)太过忙碌,实则道出了对美好事物无法长存的深深无奈。全诗像用文字拍摄的蒙太奇,让我们在绚烂春景中,提前听到了夏天逼近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