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韩愈在洛阳任职时写的《感春五首》中的第四首,表达了对友人突然离世的震惊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开头两句回忆了快乐的往事:诗人曾跟随杜尹(杜兼)一起进宫呈递奏表,归途中大家谈笑风生,欢乐之情溢于言表。"欢咍"就是开怀大笑的样子,画面感很强。
接着笔锋一转,提到另一位朋友孔戡(字丞)刚告别诗人去临汝赴任。诗人用"风骨峭峻遗尘埃"形容他品格刚直,像高山一样挺拔,不沾染世俗污浊。这样一位正直的朋友,却突然传来死讯——明明前一天才分别,隔夜就收到噩耗,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诗人难以接受。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命运的控诉: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似乎连鬼神都厌恶,在这样的世道里,想要保全性命实在太难了。这里既是对友人早逝的痛惜,也暗含对当时险恶政治环境的愤懑。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强烈的对比:前一刻还在欢笑,转眼就天人永隔;刚赞美完朋友的高洁品格,紧接着就是残酷的死讯。这种巨大反差生动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悲痛。韩愈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永恒主题:命运无常,珍惜眼前人。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