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淮南李司空同转运员外①

层层高阁旧瀛洲,此地须徵第一流。
丞相近年萦(一作荣)倚望,重才今日喜遨游。
荣持健笔金黄贵,恨咽离筵管吹秋。
谁继伊皋送行句,梁王诗好郢人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高规格的送别场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人才受重视的荣耀和离别的伤感。

前四句像镜头一样由远及近:先拍下宏伟的楼阁(瀛洲本是仙境,这里比喻高级官署),点明这是精英汇聚之地。接着交代背景:这位李司空(高官)近年来很受丞相器重,而今天大家正为能与他同游感到欣喜。这里"重才"二字是关键,说明整个活动的主角是位备受重视的人才。

五六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主人公手持御赐金笔的意气风发("荣持健笔"暗示他文采出众受皇帝赏识),一边是宴席上离别的箫声让人愁绪万千。"恨咽"这个拟声词用得很妙,把乐器声变成了会哽咽的人。

最后两句用典故升华:谁能写出像古代伊尹、皋陶那样的送行佳作呢?虽然现在有梁王(可能指宴会主人)的好诗,但就像当年郢人听曲时一样,再美的诗文也化解不了离愁。这里把当下的离别比作两个著名历史场景,让私人送别有了历史厚重感。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得志"与"离别"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既有对人才受重用的欣慰,又有知交分别的不舍,就像我们现代人既为朋友高升高兴,又为即将分别难过的那种复杂心情。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