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首(乙巳年)
客从北海来,中有数橡屋。
劝我居海滨,闭门寄幽独。
上漏旁复穿,伸东虑西缩。
补苴术已穷,举家待倾覆。
客曰曷焚之,改营出新筑。
主人谢不能,踌躇额嚬蹙。
吉凶未可知,客言徒取辱。
诸公谋自工,谀辞颂歌哭。
吾将说燕书,请君举明烛。
劝我居海滨,闭门寄幽独。
上漏旁复穿,伸东虑西缩。
补苴术已穷,举家待倾覆。
客曰曷焚之,改营出新筑。
主人谢不能,踌躇额嚬蹙。
吉凶未可知,客言徒取辱。
诸公谋自工,谀辞颂歌哭。
吾将说燕书,请君举明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了一个很生活化的故事,用比喻手法道出了人生困境和选择难题。
故事梗概: 有个客人从北海来,看见朋友住在破旧的橡木屋里("数橡屋"指简陋房子),就建议他搬到海边过隐居生活。但朋友房子实在太破了——屋顶漏雨、墙壁裂缝("上漏旁复穿"),修修补补也没用("补苴术已穷"),眼看房子要塌。客人干脆说:"不如烧了重盖新房!"主人却愁眉苦脸("踌躇额嚮蹙")拒绝,觉得冒险不如将就。
深层寓意: 1. 新旧抉择的困境 房子象征旧有生活模式。主人明知现状糟糕("举家待倾覆"),却害怕改变带来的风险("吉凶未可知"),宁可维持摇摇欲坠的现状,也不愿接受"烧掉重建"的革新方案。
2. 旁观者与当局者的矛盾 客人代表"局外人视角",能犀利指出问题("改营出新筑"),但主人作为当事人,被现实顾虑束缚。就像现实中别人总给我们"简单有效"的建议,我们却因种种顾虑难以执行。
3. 对空谈的讽刺 最后四句突然转向:那些"聪明人"(诸公)只会说漂亮话("谀辞颂歌哭"),诗人决定像古人"说燕书"(用典故比喻务实行动)那样,直接点亮蜡烛寻找出路——暗示与其听人夸夸其谈,不如自己动手改变。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状态——知道问题在哪,也听过各种建议,但真正阻碍改变的往往是自己对"未知"的恐惧。诗人用烧房子的极端比喻告诉我们:有时候,彻底革新比修修补补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