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引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阳关引》写的是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和对人生聚散的感慨。

开头用塞外草原的烟雾和渭水的波涛声,营造出辽阔又带点哀愁的氛围。雨后清晨,尘土不再飞扬,正是启程的好时候。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又到了折柳送别的时刻(古人折柳枝送别,寓意挽留),想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心里一阵难过。

接着写饯行的场景:再干一杯酒吧,再唱一首歌。感叹人生就是这样,欢聚总是短暂,离别却那么容易。别推辞喝醉吧,让我们听够这阳关曲(古代送别时会唱《阳关三叠》)。最后想到:虽然你要去千里之外,但至少我们还能共享同一个月亮。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要离别却强颜欢笑"的真实感。没有刻意煽情,只是把折柳、喝酒、唱歌这些送别时的寻常事娓娓道来,却在细节里藏着深深的不舍。特别是最后"共明月"的联想,把空间上的分离用月光串联起来,既温暖又心酸,把离别情绪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