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公登中后所戍楼

若为荒戍驻征轺,纵目烽楼野色遥。
万里川原迷大漠,百年亭堠识前朝。
平沙暮卷山头树,落日晴翻海上潮。
倚堞却寻南首路,汉关迢递已云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登上边防戍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壮阔的边塞景象抒发历史沧桑之感。

前两句写戍楼的特殊位置:这座军事瞭望台孤零零矗立在荒凉的边防线上,诗人极目远眺,能看到遥远的原野风光。这里用"征轺"(古代战车)暗示戍楼像战车一样坚守边疆。

中间四句用宏大的画面展现边塞特色:眼前是无边无际的沙漠,古老的烽火台见证着百年历史。傍晚时分,风沙卷起山头的树木,落日余晖映照着海潮(可能是沙漠中湖泊的错觉)。这些景象既雄浑壮丽,又带着苍凉感。

最后两句转向抒情:诗人靠着城墙回望南方故乡,发现汉代的关隘早已远在云霄之外。这里用空间距离暗示时间跨度,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整首诗将眼前景、心中情与历史感完美融合,在雄浑的边塞风光中寄托深沉的历史思考。

吴兆骞

(1631—1684)清江南吴江人,字汉槎。吴兆宽弟。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又三年而卒。有《秋笳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