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李倪三居士建凌霄会求赠

双径在吴浙,实为山之雄。
天目如屏拥其北,钱塘似练纡其东。
重峦叠巘不知几千万,但见五峰秀色崷崒摩青空。
下有跋陀神龙窟,上有睹史夜摩宫。
晴云暖霭生岩松,朝开暮合无终穷。
祖师据此鞭麟凤,森罗万象明真宗。
纳须弥兮于芥子,卷法界兮于针锋。
本源自性有常分,宁须妙用求神通。
俨如鹿园与鹫岭,紫金光聚人天中。
说法至今犹未散,天华似雨飘空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雄伟壮丽的佛教名山(双径山),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意象,展现了佛法无边的境界。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用"吴浙之雄"总写双径山的雄伟气势,接着用天目山像屏风、钱塘江似白绸带来具体描写山的地理位置。群山连绵不断,五座主峰高耸入云,勾勒出一幅壮观的山水画卷。

2. 中间部分转入佛教主题:山中有龙王居住的洞窟(跋陀神龙窟),天上有天神居住的宫殿(睹史夜摩宫)。云雾缭绕的松林时开时合,象征着佛法永恒不变。这里曾是祖师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法能包容整个宇宙(须弥山可纳于芥子中),真理就在细微处(法界可卷于针尖)。

3. 最后以佛祖说法的典故作结:就像当年佛祖在鹿野苑和灵鹫山讲经时一样,佛光普照,天花乱坠。暗示佛法至今仍在传播,佛法的精妙就像空中飘落的花雨一样无处不在。

诗歌特色: - 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佛法:如"纳须弥于芥子"比喻佛法包容万物 -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山川描写,又有动态的云雾变化 - 现实与宗教意境交融:从实景自然过渡到佛教境界

核心思想: 通过赞美佛教圣地的壮丽景色,表达佛法的广大无边和永恒不变。告诉人们真理就在身边,不必刻意追求神通,要用心体会生活中的佛法真谛。

行端

(1254—1341)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0